
期刊简介
《疑难病杂志》是目前国内惟一报道疑难病症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 期刊” ,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 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等国内、外重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16/R,ISSN 1671-6450。 本刊由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吴咸中、陈可冀、王正国、王永炎、张运、李春岩、张伯礼、邱蔚六、郭应禄等院士担任顾问,吴以岭教授担任编委会总编辑,包括2位美籍专家在内的46名知名医学家担任编委。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开放式、多方位的学术交流,加速医学科技进步和发展;坚持“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坚持“创新”、“实用”的办刊宗旨,着力报道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在诊疗各种疑难病、罕少见病及各种难诊难治病症的新理论、新成果、新进展、新疗法、新药物、新经验,真正做到“引导潮流、荟萃精华、贴近临床、服务读者”。本辟有专家笔谈、论著、临床研究、络病论坛、罕少见病例、误诊误治分析、疑难病例(理)讨论、名医精粹、释疑解难、继续教育等特色栏目,本刊面向全国各级医疗、教育、研究机构的医学专业人员,是广大医务人员学术交流的园地和继续教育的良师益友。欢迎赐稿,欢迎征订。
开封药品能存多久?保存秘诀大揭秘!
时间:2025-04-25 12:01:50
在医疗健康领域,药品的保存与使用直接关系到其疗效及安全性。许多家庭在购买药品后,往往会遇到开封后如何妥善保存以及这些药品能存放多久的问题。正确的保存方法不仅能延长药品的有效期限,还能确保药品在使用时保持最佳效果。本文将围绕开封后的药品保存方法及其保质期进行详细解答。
开封后药品的保存原则
1. 遵循说明书指导
每种药品的包装上或附带的说明书中,都会明确标注开封后的保存条件和建议使用期限。这是最直接、最权威的指导信息。务必仔细阅读并遵守,因为不同药品的成分、性质各异,对保存环境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2. 一般性保存原则
避光:多数药品应避免阳光直射,以免药物成分因光照而分解失效。因此,应将药品存放在阴凉处,如抽屉内或药箱中。
密封:开封后的药品,尤其是瓶装或袋装的,应确保每次使用后都紧密封闭,以防空气、水分或微生物进入,导致药品变质。
干燥:潮湿是药品保存的大忌,易引发霉变或化学反应。应选择干燥的环境存放药品,并可考虑使用干燥剂辅助吸湿。
温度适宜:大多数药品适宜在室温下保存,但具体温度范围需参考说明书。部分药品可能需要冷藏,如胰岛素、某些生物制剂等,应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不同类型药品的特别保存方法
1. 口服固体制剂(如片剂、胶囊)
这类药品通常较为稳定,但仍需注意避光、防潮。开封后,可将药品转移至原装或有良好密封性能的容器中,并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对于需要分装的小剂量药品,可使用药用小瓶分装,并标记清楚药品名称和有效期。
2. 口服液体制剂(如糖浆、合剂)
液体药品开封后更容易受到污染,因此使用前应确保手部清洁,并尽量使用干净的量杯或滴管取药。每次使用后,应立即盖紧瓶盖,减少药品与空气的接触时间。部分液体药品可能需要冷藏保存,以延长保质期。
3. 外用药品(如软膏、乳膏、喷剂)
外用药品开封后,应注意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使用前清洁双手和患处,使用后及时封闭管口或瓶盖。对于软膏类,可挤出适量于指尖或消毒棉签上,再涂抹于患处,避免直接用手挖取。
4. 注射剂
注射剂通常要求较高的保存条件,且多为一次性使用。一旦开封,即使未用完也应丢弃,不可再次使用,以防污染和药效降低。
开封后药品的保质期
药品的保质期是指未开封状态下,按照指定条件保存时的有效期限。而一旦开封,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药品的保质期通常会缩短。一般来说,口服固体制剂的开封后保质期可能为几个月到一年不等,但具体还需根据说明书判断。液体制剂和外用药品的保质期则更短,可能只有几周到几个月。
为了准确掌握开封后药品的剩余保质期,建议在药品包装上或存放处标注开封日期,并定期检查药品的性状变化,如颜色、气味、形态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
注意事项
不要将药品存放在浴室、厨房等潮湿或高温环境中。
不要将药品与食品、饮料等混放,以免误食或相互污染。
定期清理药箱,淘汰过期或变质的药品。
对于特殊药品(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等),应严格按照医嘱和说明书要求保存和使用。
开封后的药品保存是一个细致且重要的环节。通过遵循正确的保存方法,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药品的有效期限,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同时,定期检查和清理药品也是保障家庭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