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疑难病杂志》是目前国内惟一报道疑难病症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 期刊” ,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 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等国内、外重要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13-1316/R,ISSN 1671-6450。 本刊由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担任名誉总编辑,吴咸中、陈可冀、王正国、王永炎、张运、李春岩、张伯礼、邱蔚六、郭应禄等院士担任顾问,吴以岭教授担任编委会总编辑,包括2位美籍专家在内的46名知名医学家担任编委。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开放式、多方位的学术交流,加速医学科技进步和发展;坚持“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坚持“创新”、“实用”的办刊宗旨,着力报道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在诊疗各种疑难病、罕少见病及各种难诊难治病症的新理论、新成果、新进展、新疗法、新药物、新经验,真正做到“引导潮流、荟萃精华、贴近临床、服务读者”。本辟有专家笔谈、论著、临床研究、络病论坛、罕少见病例、误诊误治分析、疑难病例(理)讨论、名医精粹、释疑解难、继续教育等特色栏目,本刊面向全国各级医疗、教育、研究机构的医学专业人员,是广大医务人员学术交流的园地和继续教育的良师益友。欢迎赐稿,欢迎征订。
如何完善论文细节,看这一篇
时间:2024-11-25 16:30:16
调整整体结构
逻辑连贯性
从宏观角度审视论文的结构,确保各部分之间逻辑紧密、过渡自然。例如,在一篇研究社会现象的论文中,引言部分提出的研究问题应该能够顺理成章地引出研究方法部分的内容,而研究结果又能够为讨论部分提供坚实的基础。可以通过制作大纲或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检查每个章节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使用适当的过渡词和句子来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思路。比如,在从描述问题过渡到解决方案时,可以使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之类的语句,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
优化章节
根据论文的核心观点和重要性,合理安排章节的顺序和篇幅。例如,如果研究的重点是某种新技术的应用效果,那么关于应用效果的章节应该详细展开,并且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可能在研究方法之后、结论之前。对于一些辅助性的内容,如研究背景介绍,可以适当精简,避免篇幅过长而掩盖了重点内容。
内容深度与准确性完善
深化内容
检查研究内容是否足够深入,是否只是停留在表面描述。对于关键的概念、理论和研究发现,要进行深入的剖析。例如,在阐述一个新的学术观点时,不仅要说明这个观点是什么,还要解释它的来源、依据、与其他相关观点的异同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等。
补充必要的细节和例子。具体的案例和数据能够使论文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
核实准确
仔细核对文中引用的数据、事实和参考文献。确保数据来源可靠,数据的引用和解释正确无误。例如,检查统计数据是否是最新的、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等。对于参考文献,要确认引用的内容与原文一致,引用格式符合学术规范。
审查专业术语的使用是否准确。在专业领域的论文中,正确使用术语是至关重要的。要避免术语的误用或滥用,对于可能引起混淆的术语,需要在文中进行明确的定义或解释。
优化语言表达
简化语言
去除冗余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子结构。避免使用过于冗长的修饰语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同时,将复杂的长句拆分成简单易懂的短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概念。在保证学术性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句子。如果必须使用专业术语或复杂概念,可以通过举例、比喻等方式进行解释。
语言规范性
检查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的错误。这些小错误可能会影响读者对论文质量的判断。可以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拼写和语法检查功能,但也要注意这些工具可能无法完全识别所有的错误,尤其是一些语境相关的语法问题,需要作者自己仔细检查。
注意语言的一致性,包括词汇的选择、术语的使用、数字和单位的格式等。
检查引用参考文献
规范引用
检查引用文献的格式是否符合目标期刊或学术机构的要求。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出版物可能有不同的引用格式,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引用,包括作者姓名、文献标题、出版年份、出版社、页码等信息。
确认引用方式是否正确。内文引用应该准确地对应参考文献列表中的内容,并且引用的内容应该是为了支持论文中的观点而合理引用的,避免过度引用或断章取义。
参考文献的更新
查看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在学术研究快速发展的领域,旧的文献可能已经被新的研究成果所更新或替代。因此,要确保引用的文献能够反映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对于一些过时的参考文献,如果不是为了历史回顾或对比等目的,应该考虑替换为更近期的研究成果。